第(1/3)页 财政问题困扰了整个明朝,各个时期都在努力寻找各自的解决之道。 洪武时期,主要通过将民田大规模转化为官田来增加财政收入,官田的征税额是民田的10倍左右。 到永乐时期,除了继续增加官田以外,又发明了官俸折钞这种节流财政来暗地增加财政支出能力。 其秘密隐含在用成本极低的纸钞代替俸给本色米,实质是降低官吏俸禄以节省财政支出。 宣德中期以后,随着随从皂隶的大规模折银,明代启动了赋役大规模货币化之路。 赋役货币化打破以米计量的赋役原额桎梏,为明代财政不断增收找到一条出路或解决之道。 其秘密隐含在财政价格(折价)比市场价格(市价)高出甚多的事实中,部分甚至以倍数计。 而政府征收用财政价格,支出用市场价格,这就成倍地增加了财政支付能力。 与此同时,随着周忱改革的深入推行,将耗费不断法定化。 利用市场原理,周忱将税粮运输、进仓等费用,用加耗的方式固定化或法定化,史称平米法。 而明政府不断将这些耗费转入田赋正额中,于是便在新的正额基础上又进行新一轮加耗。 这样便在不断加耗中增加财政总量。 不仅抵消了因各种原因减免、豁免的赋役数额,还使实际征收的赋役数额大幅增加。 除了通过增加官田、官俸折钞、加耗、赋役货币化明里暗里增加财政收入外。 明后期还直接加征辽饷、剿饷、练饷三饷,总额达900余万两。 此外,增加盐税、关税、茶税以及商税等,也是明代增加财政的辅助手段。 但这些办法都治标不治本。 即便是张居正的改革,明朝也没有将其延续下去。 明朝初期到明朝后期,朝廷从农业方面获得的税收总体上没有多大的变化。 但是,明朝的财政支出却空前加大了。 明朝初期,国家推行了屯田制,使得明朝的军队可以自足,因而国家财政收入基本是够用的。 但是明朝中期后,屯田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,国家不得不推行了募兵制,使得军费开支日益庞大。 另外,随着时间的发展,明朝的官员数量和宗室都突破了10万,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养。 加上贪污腐败等原因,明朝后期的财政已经枯竭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