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97章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-《登基?找太子啊皇兄又不是没儿子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既要马儿跑又不要马儿不吃草,正好可以阐明明朝中后期官员们的俸禄。

    明代官员日常开支到底需要多少钱?

    明人李乐《见闻杂记》的记载,李乐在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并出巡地方之时,一个月内,衙内诸如鱼、肉、蔬菜的开支,共计银子2两余。

    这或许不包括家眷的生活开支在内。

    可见,一个地方官员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是每月2两余银子,一年大概需要24余两银子。

    这仅仅是地方官员的生活开支。

    若是在京城,号称桂玉之地,百物皆贵,再加之各种必需的应酬开支,官员的家庭消费,明显会高出许多。

    据王世贞《觚不觚录》记载,京城官员的消费,即使颇为俭朴,也需要每年将近100两银子;

    若是不加节俭,更是高达每年600两—700两银子。

    又据李延昰《南吴旧话录》记载,稍为普通的读书人,八口之家,在京城维持一年的生计,大致需要花费银子50两。

    很多人以为一入仕途,即可致富发家。

    其实并未尽然。

    在明代的官员群体中,同样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。

    明代官员的贫富分化,显然取决于官品的崇卑,亦即在大官与小官之间,生活境遇迥然有别。

    由此而来者,则是明代官员家庭生计的两极分化:一是家计富厚。

    据何良俊《四友斋丛说》记载,在松江府的官员群体中,如布政司参政宋恺、御史苏恩、主事蒋凯、员外郎陶骥、主事吴哲,家中均积至十余万。

    家资高达10余万两银子,显然已是相当富厚。

    即使新中的进士,或因家本素封,或因迎合官场趋奢之风,纷纷过起了奢华的生活。

    这些官员大多已经相信,奢华的生活可以通过日后的官场生涯得以维系。

    换言之,官员的身份可以换取富厚的生计。

    二是家计清贫。

    在明代的官员群体中,确乎有不少人的生计,仍然处于一种清贫的状态。

    明代官员家庭生计,并非一概是朱门酒肉臭的景象。

    据谈迁《北游录》记载,崇祯朝的内阁大学士薛国观,称得上是位至人臣之极。

    但他被抄家时,所抄没之财,不过“六百金”,亦即区区600两银子。

    此外,薛国观居住的房舍,客厅只有三间,居室也不过四进而已,而且均是“世产”,即祖上传下来的房产。

    又如,东林党人魏大中在江南官户普遍接受富户诡计的风气下。

    却从不接受他人投献、诡寄,自登科乃至掌垣,家中仅有田25亩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