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至于那些身为官员典范的清官,更是无不家计清贫,其例俯拾即是。 明代中期以后,很多初任官员很多都陷于困顿的窘境,甚至导致京债的盛行。 以观政进士为例,据万历三十二年(1604)李廷机的上疏可知。 他们在观政候选之时,生计已是相当空乏,甚至不得不向他人借贷。 至于那些在京城候选末职的官员,更是穷困潦倒,很多甚至依靠做裁缝度日。 为了偿还这笔债务,官员上任之后,除了盘剥百姓和收受贿之外,只能挪用库银还债。 明代官员的收入又如何呢? 明代官员俸给,分为本色、折色两种支取。 本色支取的俸给,又可分为三种: 一是月米,大致为每位官员每月支取1石。 这是官员每月生活的基本保障。 二是折绢米,即以绢折米,官员俸给每年有2个月支取的是折绢米,通常为绢1匹,折银7钱。 三是折银米,即以银折米,每年有10个月支取的是折银米。 明朝廷为了让官员维持还算体面的生活,只好在常俸之外,给官员一些额外的津贴。 尽管在明代尚无养廉银之说,但这些津贴目的还是为了让地方官员养廉。 明代官员津贴,主要有以下三项: 一是差旅津贴,包括官员上任时的道里费,地方官员朝觐时的盘费。 道里费的多少及其等次,大致为: 知府50两银子,知州35两银子,知县30两银子。 地方朝觐官员的盘费,道途远的多达100两银子,近的则为50两—60两银子。 二是柴薪银。 这项柴薪银津贴,实际上往往多于官员的月俸。 如万历二十一年(1593)九月二十八日,冯梦祯正好任职南京国子监,就在这一天,他收到的月俸仅为1.78两。 至于柴薪银,则收到了两项,其中额定的柴薪银为3.6两,另外又有冬季柴薪银加上闰月柴薪银共计13两余。 三是廪给银。 如李乐任福建按察司佥事,照例每天有廪给银3钱,每月合计9两。 可见明朝官员的收入少得可怜。 当然明代官员也有一些额外收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