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只要朝堂上有人提议在沿海收取关税与商税时,立马就有东林党的官员就跳出来反对。 太祖皇帝朱元璋曾经定调过,国家不能与民争利! 这个民当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,而是东林党背后的沿海缙绅士族。 这票缙绅士族在海贸与商贸中赚钱赚得手软,当然不肯让政府来抽税。 关税不能收,商税不能收,明财政已经很苦逼了。 但更苦逼的是,当时明朝又遇到一个万历皇帝这样贪财的统治者。 在明朝,皇帝要花钱是不能向户部伸手的,皇帝有自己的小金库叫内帑,这个内帑收入主要来源于皇庄、皇店,一年大致有几十万两。 万历上台后修陵墓、修功德,发现内帑的钱不够花,就派出太监出去捞钱。 包括兼并更多的店铺作为皇店,兼并更多的田地作为皇庄,另外就是开矿收矿税。 其实万历皇帝也没兼并多少土地,但是皇帝自己开了这么一个恶劣的先例,下面官员群起效仿,土地兼并就愈发严重。 地方官员控制不了土地兼并,为了完成税收考计,就在剩余的自耕农身上加征田赋,从而导致自耕农负担越来越严重。 明朝政府既不能征收商税与关税,也不能向官员与缙绅征税,所以,财政有困难就只能在农民身上想办法。 1580年—1644年是著名的小冰河时期。 气候严寒导致北方农耕收成锐减,叠加土地兼并以及为应付辽东军事新开的三饷的加征。 这个三饷后期甚至达到田赋的几倍,直接奔着2000万两去了,直接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。 从而引发西北农民造反,最终让大明社稷毁于一旦。 朱元璋开国时定下的国策直接导致了明朝财政体系带有先天性不足。 到后面明末的种种社会乱象,以及无力应对满清入侵,其实都是政府财政危机的折射。 到了崇祯后期,山穷水尽的明财政连藩王的俸禄也要拖欠。 没有收入的宗室们或者派出侍卫在各个交通要道收买路钱,或者就去抢农民的土地。 当大明的财政崩盘以后,整个社会秩序已经濒临崩溃,明朝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。 朱祁钰要做的就是趁早改正朱元璋的错误决定。 当然,不止是朱元璋的,还有朱棣、朱高炽、朱瞻基和朱祁镇做的错误决定。 朱祁钰既要征收商税,也要征收关税,还要向官员与缙绅士族征税。 第(2/3)页